常常我總是會思考該用善意的言語或者是疾言厲色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而感到迷惑,因為,常常是好好地說孩子會當成耳邊風不以為意,但如果是大聲地斥喝一聲,通常會有立即的效果出現,孩子馬上會做到你想要他立即做的事,但是也只適用在這一次,下次仍舊故態復萌,你就得再音調提高一次以為斥罵。結果,惡性循環之下,有達到我想要的結果嗎?我常為了如何做而感到迷惘。
今晚,回家後,Sean一反往常地自動坐在書桌前振筆疾書,看起來是在償還他這星期遲到兩次的懲罰〜抄課文。我也一反往常地沒有責罵他,只好好地說了句,趕快抄完去洗澡睡覺,孩子則是如釋重負地說了句:「我以為你會罵我。」我則趁機跟他討論了一下抄課文的原因,如果不遲到就不會抄課文,如果早點睡就不會因為想睡覺爬不起來而遲到。所以,今晚Sean很自動地洗澡、看書、睡覺,雖然也10點10分了,但不是含著淚去睡覺的,而是知道該做什麼且自動去做,沒有媽媽的催促。
相反地,如果我又是一陣大罵孩子之後,一樣有相同的結果,但過程卻是被動的、氣氛緊張地,那孩子下次仍是沒有改善的。由此,我深深體會到,孩子雖然需要常常接受大人對於行為與習慣的教導,但也是希望被堅定且和顏悅色地引導,也希望被大大地鼓勵,這些道理大人都懂,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明瞭這個道理,但是,大人就是做不到,總認為孩子不受教,在教養上總希望有快速的成效出來,但孩子總是不如預期的表現。
今晚的體會,我要常常記在心裡,這些道理我很早以前就明白了,但都沒有內化為我的行為與思考,衝動總是成為我教養孩子的習氣,那孩子的脾氣不好也一定是在耳濡目染中習得的,我應該要負最大的責任。所以,我希望能藉由文字的省思來改善我對待孩子的方式。